中華飲食文化,飲在前而食在后。一碗溫暖的湯水,除了味美,還可用于養(yǎng)生保健。不同的月份適合喝什么湯?一起來了解。
一月白蘿卜牛骨湯
一月為一年中最寒冷的季節(jié),同時包含二十四節(jié)氣的大寒、小寒節(jié)氣,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此時喝一碗滋補的牛骨湯有很好的驅(qū)寒保暖功效。
由于白蘿卜是涼性蔬菜,在煲肉湯的時候加一些,既可調(diào)和滋補食材的熱性,又能消積化痰,防止大家因“過補”而生病。
材料:牛骨1000克,白蘿卜300克,生姜3片,蔥花、食鹽、胡椒粉適量。
做法:白蘿卜切塊,牛骨焯水,撈起沖掉血沫。胡椒粉連同牛骨、生姜一起放入湯煲中,加適量清水煲1小時,再放入白蘿卜煮半個小時,加入食鹽調(diào)味,撒上蔥花即可。
二月枸杞葉豬肝湯
春天是升發(fā)的季節(jié),也是肝氣最為活躍的時候。這個季節(jié),很多人容易出現(xiàn)肝火旺盛。肝火旺的人還常出現(xiàn)目赤腫痛、口苦口干、兩脅脹痛、眼屎增多等癥狀。
此時,適當(dāng)吃些豬肝、鴨肝等動物肝臟,可起到不錯的養(yǎng)肝、補血功效。
材料:豬肝150克,枸杞葉150克,枸杞子20粒,生姜、食鹽、白胡椒、料酒、香油各適量。
做法:將豬肝用流水洗凈,放入盆中用清水浸泡30分鐘,切片,然后加入食鹽、生姜絲、料酒各少量和香油幾滴抓勻腌制15分鐘。將鍋中加入清水燒開后,把腌制好的豬肝焯水,待豬肝變色后撈出備用。將鍋洗凈,加入香油,放入姜絲炒香,加入開水燒沸后,下枸杞葉和枸杞子,倒入豬肝攪勻,煮沸后再小火煮2~3分鐘,最后加適量食鹽、白胡椒調(diào)味即可。
三月山藥薏米生魚湯
三月是各類新鮮的食材層出不窮的季節(jié),尤其是一些魚類食材,在此時口感最佳。
再加上此時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是“春困”的高發(fā)時段,適當(dāng)吃些魚肉,能夠健脾和胃,還有助于人體調(diào)整陰陽平衡以達到保健的功效。
材料:山藥15克,薏米15克,魚500克,瘦肉50克,陳皮一小塊,水750毫升,姜3片。
做法:將魚洗凈切塊,山藥去皮切段,陳皮用清水泡軟后刮去白瓤,薏米洗凈備用。鍋內(nèi)放底油,下入姜片、魚,待魚煎至微黃時盛出。把魚及其他食材一起放入燉鍋中,加水大火煮沸后轉(zhuǎn)中小火燉一個半小時,出鍋前加適量鹽調(diào)味。
四月薺菜豆腐羹
清明過后,日照和降水量明顯增多了,陰晴不定、潮濕暖和的天氣會讓人困濕、胃滯,引起脾虛。
生長在春季的薺菜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作用,藥食兩宜,堪稱春蔬第一鮮。
材料:薺菜150克、豆腐200克,金針菇適量,白胡椒粉、食用油、生粉少許,食鹽適量。
做法:金針菇和薺菜洗凈、切段,豆腐切塊。熱鍋加油,炒熟金針菇,將其與豆腐一并放入湯鍋。加水燒開,放入適量生粉,待湯汁黏稠后加入薺菜,再加入白胡椒粉、食鹽調(diào)味即可。
五月沙參玉竹老鴨湯
這個月溫度逐漸攀升,因為高溫、多雨等原因,人體的濕氣會增加,情緒也會更加煩躁,汗液的排泄也會加快,人體的陽氣也會因此受損。此時期飲食當(dāng)以健脾和胃、益氣生津為主,性質(zhì)要平和、微涼,切忌滋膩、溫?zé)帷?/p>
鴨肉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滋陰補虛、利尿消腫等功效,不溫不熱,在春夏兩季最容易上火時,食之最佳。
材料:沙參15克,玉竹10克,老鴨1只,生姜2片,食鹽適量。
做法:將老鴨去除內(nèi)臟洗凈并切塊,并將其余材料洗凈。將老鴨、沙參、玉竹、生姜一起放入砂鍋中,加入清水2000毫升,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煲1.5小時,最后放入食鹽調(diào)味即可。
六月綠豆銀花湯
芒種過后,南方的黃梅時節(jié)來臨,北方也進入了多雨的季節(jié),空氣中的濕度增加,讓人感到四肢乏力、困倦、萎靡不振,還容易導(dǎo)致痰濕內(nèi)聚。天氣悶熱,人的情緒也會難免會受到影響,此時既要消暑,也要養(yǎng)心。
綠豆性涼、味甘,是夏季的解暑佳品,我國素來也有“夏天一碗綠豆湯,解毒去暑賽仙方”的說法。
材料:綠豆100克、金銀花30克,水適量。
做法:取綠豆、金銀花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煮10分鐘左右即可。
七月三豆湯
到了小暑節(jié)氣,氣候已然具備了長夏的特征。此時天氣炎熱,濕氣蒸騰。受氣候環(huán)境的影響,人體內(nèi)更是濕氣尤重。
三豆湯包含綠豆、赤小豆和黑豆三種食材,一同食用,實為解暑、清熱、祛濕、防病的消暑佳品。此湯在三伏天使用最佳,最晚可以喝到處暑,一周喝兩次最為適宜。
材料:綠豆、赤小豆、黑豆各10克,水600毫升。
做法:把綠豆、赤小豆、黑豆放入鍋中,加水600毫升,小火煎熬成300毫升,連豆帶湯喝下即可。
八月白果苡仁湯
此時仍處在夏秋交界時,自然界燥邪已出,濕還存留在體內(nèi),在這個月份,得根據(jù)情況治濕或治燥,如果出現(xiàn)既有濕又有燥的情況,則要治濕與治燥兼顧。
白果苡仁湯可健脾利濕、清熱止痛,非常適合這個時令喝。
材料:白果12枚 (去皮、去芯),薏苡仁100克,冰糖適量。
做法:上述材料洗凈,置鍋中加適量水同煮湯,熟后用冰糖調(diào)味即可。
九月山藥玉米湯
進入九月,天氣逐漸變冷,人體更易受到寒濕困擾而出現(xiàn)脾胃不適。此時,飲食上應(yīng)選擇溫和的食物以保護脾胃,只有脾胃不病,才能保持良好狀態(tài)生活。
而山藥有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陽、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等功效,最適宜初秋食用。
材料:山藥60克,玉米90克,胡蘿卜各1根、西蘭花4朵、枸杞20顆、小蔥3根、生姜、鹽適量。
做法:將山藥洗凈、去皮、切塊備用。玉米洗凈,斬成小段。胡蘿卜洗凈切片。西蘭花洗凈。生姜洗凈切片,枸杞洗凈,小蔥切成蔥花。將山藥、玉米、胡蘿卜、生姜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水,適量鹽,大火煮開,改小火慢燉30分鐘。加入西蘭花、枸杞,煮3~5分鐘。撒上蔥花出鍋。
十月銀耳雪梨湯
到了深秋,萬物凋零、天干物燥,口干、咽干、皮膚干等問題頻繁出現(xiàn),故而飲食上應(yīng)注重滋陰生津。
梨,味甘、微酸,性涼,入肺、胃經(jīng),能生津、潤燥、清熱、化痰,善治肺熱燥咳、陰傷久咳、胸脘煩熱、唇裂口干、口舌生瘡、大便燥結(jié)等癥。
材料:干銀耳1朵(30克左右),雪梨1個(100克左右),冰糖適量。
做法:將銀耳泡發(fā)后洗凈,撕成小朵。雪梨去皮,去核,切塊。在鍋中加入足量的水,放入銀耳,大火煮沸后轉(zhuǎn)小火煮20分鐘左右,放入冰糖和雪梨塊,繼續(xù)煮20分鐘左右即可。
十一月石斛麥冬烏雞湯
冬季天寒地凍,人體陽氣內(nèi)收,因此飲食上可以適當(dāng)溫補。一可驅(qū)寒,二可補益陽氣之不足。食物選擇上,宜用甘溫、辛溫之品。
而五臟之中,腎與冬相通應(yīng),因此飲食上可適當(dāng)補益腎氣,色黑的食物入腎經(jīng),故而此時食用烏雞是不錯的選擇。
材料:新鮮石斛15克,花旗參7克,麥冬7克,烏雞1000克,枸杞、桂圓、陳皮、料酒、姜片、蔥、鹽、水各適量。
做法:先將烏雞洗凈,去除內(nèi)臟和雞爪,砍成塊。鍋中放入料酒和姜片,雞塊冷水下鍋焯水,撈出洗凈。然后將所有食材放入砂鍋,加適量水,大火燒開轉(zhuǎn)中小火,煲1小時,雞肉燉爛后加鹽調(diào)味即可。
十二月蓮藕排骨湯
中醫(yī)認為“冬不藏精,春必病溫”,大雪節(jié)氣之后更要注意“養(yǎng)藏”。從飲食養(yǎng)生的角度來說,熟吃雪藕是不錯的選擇。
因為,蓮藕煮熟后,性味由涼變溫,有養(yǎng)胃滋陰、健脾益氣的功效,是冬日食補佳品。
材料:蓮藕150克,排骨300克,鹽、清水適量。
做法:將排骨涼水下鍋,水沸后撇去浮沫,撈出排骨。藕切塊。鍋中水沸后,放入排骨、藕塊,大火煮沸,小火繼續(xù)煮兩三個小時,加鹽調(diào)味,再煮沸即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