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后應及時進行心理危機干預
資料圖片
最近,云南發(fā)生的地震,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損失,災情嚴重。市公共衛(wèi)生醫(yī)院心理科主任、心理治療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市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副會長彭星星指出,在這樣的災難性事件中,人們面臨親人的死亡、傷害及財物的損失,幸存者及援助人員等在心理上均易產(chǎn)生相當大的震蕩與影響,如無助、強烈的害怕、恐懼、悲傷、自責等消極情緒,普遍存在安全感的需求和控制感的需求。他表示,面對災難性事故,進行緊急心理危機干預尤為重要。
現(xiàn)象
把災難事件情感宣泄出來
據(jù)彭星星介紹,心理危機干預,簡單說就是讓遭遇災難事故的被干預者把經(jīng)歷的災難事件、內(nèi)心的感受和體驗說出來,把情感宣泄出來,淡化災難帶來的恐懼、焦慮、自責等多種消極情緒,讓當事人可以盡快恢復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從理論上說,災難事件后的心理干預越快越好。盡量在心態(tài)未落入谷底之前進行干預,盡可能用最短的時間,讓其恢復到最正常的狀態(tài),因此,心理危機干預是應急救助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心理危機干預一定要在幸存者的身體安全之后,才能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援助。需要心理專業(yè)人員對其進行專業(yè)的篩查和診斷,針對災民受到災難影響的不同程度,馬上進行干預,及時幫助他說出內(nèi)心體驗,宣泄消極情緒。干預越及時,幸存者心理康復得越快,越晚效果越差。
彭星星強調(diào),緊急心理危機干預的最佳時限為災難發(fā)生后的四周以內(nèi),主要開展心理危機管理和心理危機援助。
人群
心理危機干預要注意重點對象
彭星星分析,災難后最需要心理干預的對象,是受各種不利因素影響最多的和心理感染最嚴重的人,通常救助的第一群體是幸存者,即直接受到傷害但存活下來的人,與其并列的是死難者家屬。心理危機干預人群一般分為四級。第一級人群為親歷災難的幸存者,如死難者家屬、傷員、幸存者;第二級人群為災難現(xiàn)場的目擊者(包括救援者),如目擊災難發(fā)生的災民、現(xiàn)場指揮、救護人員(消防、武警官兵,醫(yī)療救護人員,其他救護人員); 第三級人群是與第一級、第二級人群有關的人,如幸存者和目擊者的親人等;第四級人群為后方救援人員、災難發(fā)生后在災區(qū)開展服務的人員或志愿者,甚至所有在災難后天天關注重災區(qū)的情況而容易心理感染的人群等。
彭星星指出,緊急心理危機干預人群的重點人群是第一級人群即親歷災難的幸存者,如死難者家屬、傷員、幸存者。然后再逐步擴展,對于一般性心理宣傳教育而言,要覆蓋到第四級人群。幸存者在災難后的心態(tài)會表現(xiàn)出恐懼、無助、后怕、悲傷,還有很重要的一種情緒,就是不合情理的自責。
方法
穩(wěn)定情緒情感注意放松
對重點人群常用的心理危機干預技術中,彭星星提出以下三個建議:
首先,穩(wěn)定情緒情感技術。遭受意外創(chuàng)傷后,幸存者會有各種各樣包括身體傷痛、恐懼、無助、后怕、悲傷、后悔、責怪等各種體驗的和情感宣泄的需要。心理危機干預最重要的技術就是幫助幸存者把這些感覺與情感宣泄出去。
其次,要注意放松訓練要點。其中包括:呼吸放松、肌肉放松、想象放松。分離反應明顯者不適合學習放松技術(分離反應表現(xiàn)為:對過去的記憶、對身份的覺察、即刻的感覺乃至身體運動控制之間的正常的整合出現(xiàn)部分或完全喪失)。
最后,要掌握心理輔導要點。通過交談來減輕災難對重點人群造成精神傷害的方法,個別或者集體進行,自愿參加。開展集體心理輔導時,應按不同的人群分組進行,如:住院輕傷員、醫(yī)護人員、救援人員等。
▲△鏈接
常見的心理危機干預技術
(1)傾聽與理解。以理解的心態(tài)接觸重點人群,給予傾聽和理解,并做適度回應,不要將自身的想法強加給對方。
(2)增強安全感。減少重點人群對當前和今后的不確定感,使其情緒穩(wěn)定。
(3)適度的情緒釋放。運用語言及行為上的支持,幫助重點人群適當釋放情緒,恢復心理平靜。
(4)釋疑解惑。對于重點人群提出的問題給予關注、解釋及確認,減輕疑惑。
(5)實際協(xié)助。給重點人群提供實際的幫助,協(xié)助重點人群調(diào)整和接受因災難改變了的生活環(huán)境及狀態(tài),盡可能地協(xié)助重點人群解決面臨的困難。
(6)重建支持系統(tǒng)。幫助重點人群與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來源(包括家庭成員、朋友、社區(qū)的幫助資源等)建立聯(lián)系,獲得幫助。
(7)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災難后常見心理問題的識別與應對知識,幫助重點人群積極應對,恢復正常生活。
(8)聯(lián)系其它服務部門。幫助重點人群聯(lián)系可能得到的其它部門的服務。
(9)哭泣。在這沉痛的打擊下,能流淚甚至是大哭是件好事,試著表達、發(fā)泄出自己的感受,就有機會從傷痛中恢復過來。如果強迫自己去壓抑真實的情緒或想法,反而會造成緊張與身體上的不舒服,這樣會延長恢復的時間。因此,大聲地說出來,甚至是喊出來或哭出來,是重要的自然宣泄方式。
(10)小組討論與交流。小組討論與交流是一種重要有效的宣泄方式。在小組討論中,要把同一傷害程度的個體放在一起。通過情感激發(fā)、共鳴以后,其同伴的相互安慰和支持,效果是最好的,另外羅杰斯的患者自我支持療法是非常有效的。
(11)通過音樂將其情感宣泄出來。音樂是一種最適合用于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工具之一。由于它是非語言的屬形象思維的形式又與人的深層意識距離最近的特征,使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優(yōu)于其他的心理治療方法。音樂也可以跨越年齡和語言限制,故無論男女老幼、智力高低、或懂得音樂與否,都可從音樂療程中獲益。因為音樂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不同旋律的音樂讓人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交替播放一些憂郁和振奮的歌曲有利于其情感釋放,然后激發(fā)起心理能力與潛力,促進幸存者的生存欲望和戰(zhàn)勝困難的意志力,音樂療法能夠舒緩情緒和調(diào)節(jié)情緒。
(12)助人自助,充當志愿者讓幸存者減輕負疚感。對愿意作為志愿者的成人幸存者,給他安排一些任務,比如分發(fā)食物和飲水,大一點的孩子還可以幫小孩子輔導功課,帶他們作游戲,讓他們承擔一定責任,有助于他們重新進行自我認同,提高復原力。最不應該做的就是閑在那里,聽著周圍的哭嚎。成人也是如此,不要什么都不干,但也不要過勞,容易耗竭。(石寧鈺)